1939年6月,刚刚成立一年半的新四军发生了一件大事。
一个人数最多、抗战初期杀敌最多的支队司令员,在安徽新四军驻地被处决。这位将领的被杀,与井冈山时期袁文才、王佐一样,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,总数1万人的支队跑了2000多人,大别山根据地部分群众也对四支队一度失去信任。
这个人的职级与陈毅相平,比粟裕更高。他的继任者徐海东在1955被授予大将军衔,他的警卫员也成了粟裕手下的参谋、营长,在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。
他的被杀,让远在延安的主席勃然大怒,多年以后还痛心不已。

一、新四军最强支队
1938年1月,新四军成立,共有4个支队1.03万人强。
第一支队,来源于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广东、安徽、浙江等省交界的游击队,有2个团2300余人。著名战将有陈毅、傅秋涛、胡发坚、刘炎、江渭清、张正坤、刘培善。
第二支队,来源于福建、江西、广东交界和浙南的游击队,有2个团2100余人。著名战将有张鼎丞、粟裕、罗忠毅、王集成、黄火星、邱金声、卢胜、叶道志。
第三支队来源于闽北、闽东游击队,有2个团2200余人。著名战将有张云逸、谭震林、赵凌波、胡荣、饶守坤、曾昭铭、叶飞、吴焜。
第四支队有红28军、鄂豫边游击队组成,有3个团3100余人。领导人是高敬亭、林维先、萧望东、杨克志、曹玉福、周骏鸣、林恺、顾士多、高志荣等人。手枪团团长詹化雨、政委汪少川。四支队不但人多枪多,还是唯一由正规军28军改编而来。

红28军部分人员
二、新四军抗日第一战
新四军抗日第一战,很多人认为是著名“战神”粟裕打的。
1938年6月17日,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,在江苏省镇江以南的韦岗设伏,打响了二支队抗日的第一仗,这就是著名的“韦岗伏击战”。此战一举击毙日军少佐土井、大尉梅泽武四郎,以及10几名日军,另外打伤几十名名。
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闻听喜讯,口占七绝一首《卫岗处女战》:
故国旌旗到江南,终夜惊呼敌胆寒。
镇江城下初遭遇,脱手斩得小楼兰。
但是从时间上,第四支队的蒋家河口伏击战才是新四军的“平型关”之战。
1938年5月12日,高敬亭第四支队的二营,在营长黄仁庭带领下埋伏在在蒋家河口,守株待兔,一战击毙来自巢县的日军守备队25人,缴获日军枪支10余支,而二营全体官兵安然无恙没有出现一个伤亡,一战打破了江南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
从新四军四支队组建到1939年6月,在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率领下,毙伤日伪军2300多人,消灭民团和土匪3700余人,缴枪近1500支,部队发展到上万人。

蒋家河口伏击战
三、坚持大别山的一面旗帜
高敬亭,与林彪、粟裕同岁,1907年出生在著名的革命老区河南光山。
1927年11月,黄麻起义在高敬亭老家附近爆发。第二年1月,高敬亭参加了红军,并在1931年7月当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,还兼任光山县委书记,随后又在豫东南道、皖西北道两个地方担任书记,应该说是一个非常老资格的党员。
1934年底,徐海东率领红25军参加长征。1935年1月,高敬亭在大别山重建红28军并亲自担任任政委,这支不足2000人的队伍坚持三年歼敌5000多人。
1937年底,郑维山、萧望东等人去大别山的时候,主席还特别指出:高在大别山以那样少的部队,吸引17万敌人正规军,对策应红军主力长征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在三年游击战争,高敬亭和红28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下,不但顽强地坚持了下来,还逐步壮大发展到抗战暴发后的3000多人,成为大别山根据地的一面旗帜。
1937年12月25日,周公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,向当时的长江局书记王明介绍时,特别说明高敬亭、林维先是闻名大别山的游击专家。周公还多次表扬高敬亭,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斗争,立下了很大的功绩,保存了部队,很了不起。
但是,作为新四军最强支队和大别山红军领袖的高敬亭,却迎来了厄运。

高敬亭
四、突如其来的厄运
关于高敬亭之死,《新四军第四支队简史》有一些记述:
1939年5月13日,叶挺应约前往省府立煌(今金寨县)。24日,安徽主席兼保安司令廖磊向五战区报告,高的四支队“在皖省横行骚扰”等七条“罪状”,蒋氏批准对高处以枪刑。6月24日,叶挺与副军长项英联名发表公告,叶挺警卫班执行枪决。
高敬亭被杀以后,所辖四支队有2000多战士脱离了队伍,大别山一些群众也一度对四支队失去信任,有人认为这与八年以后刘邓大军难以立足有很大关系。
高敬亭被错杀后,得到消息的主席勃然大怒,发电质问叶、邓子恢等人,为什么不让高敬亭回延安?事后,叶、张云逸、邓、周骏鸣等都做了深刻检讨。
高敬亭死因众说纷纭:一说被敌人借刀杀人,叶挺上了当;二说之前多次参与肃反,最后被肃反搞掉;三说拥兵自重不服从军部调遣,不愿意离开大别山东进;四说,高自己排斥郑位三,要来的搭档戴季英,反而给她罗织了“罪名”,项英上报酿成悲剧。

叶挺
五、警卫员1988年成为上将
1939年7月,为了挽回高敬亭的影响,徐海东出任四支队司令员。又在第8团基础上成立五支队,由司令员罗炳辉率队到津浦路东地区开辟根据地。
同年8月,新四军成立了江南指挥部,陈毅、粟裕搭档出任正副指挥,指挥张道庸也就是后来的陶勇、卢胜率4团2营,渡江北上到苏北开辟根据地。
11月,新四军又成立了六支队,由彭雪枫率领到豫皖苏边开辟战场。
当年只有19岁的万海峰,是高敬亭的警卫员,被陈粟送到皖南教导总队学习,毕业后在粟裕手下任参谋,后来被提拔为营长、团长。1951年作为炮兵主任,被24军皮定均点将参加了抗美援朝。后任24军军长、成都军区政委,1988年晋升上将。

百岁上将万海峰
1975年11月,主席接到高敬亭女儿一封信,指示重新核查。1977年4月,总政予以恢复名誉。1980年4月19日,40多位当年的将领在合肥参加了骨灰安放仪式,还有300多个老部下自发前来送别当年大别山的猛将,一起缅怀抗日时期牺牲的战友。